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李清照的詞富盛名,再來閱讀詩作吧!

現存完整的李清照的詩有十二首:

1.古體詩:

五古——〈曉夢〉、〈詠史〉、〈上樞密韓公〉。

七古——〈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感懷〉、〈上工部尚書胡公〉。

2.近體詩:

五絕——〈分得知字〉、〈烏江〉。

七絕——〈偶成〉、〈春殘〉、〈夜發嚴灘〉、〈題八詠樓〉。

在這裡,分作議評政治和抒發現實兩大類加以分析,前者有:〈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烏江〉、〈詠史〉、〈上樞密韓公〉、〈上工部尚書胡公〉;後者為:〈曉夢〉、〈感懷〉、〈分得知字〉、〈偶成〉、〈春殘〉、〈夜發嚴灘〉、〈題八詠樓〉。

(一) 議評政治——

1.〈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

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宮柳咸陽草。
五坊供奉鬥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
何謂出戰輒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
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區紀文字。
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儀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禍人心開。
夏商有鑑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

這首詩是李清照十七歲時所作。元符三年(1100)夏,李格非和張耒(字文潛)等人到凝祥池觀荷花,張耒作詩記此遊,還有〈讀中興頌碑〉詩,之後李清照作此詩和之;前者主要是歌頌唐代中興元老,持有「女色亡國論」,李清照卻有不同看法,她認為玄宗晚年沉湎聲色,朝政腐敗,奸雄得志,是安史之亂的禍源,也批判肅宗的不孝及後人著碑銘德的愚蠢……。

李清照作此詩,除了因為張耒乃父親之好友,對其心存崇拜,也想藉由和詩表達自我,長輩之間談論小孩自然插不上嘴,透過詩作既不狂妄,又能表示自己的見解,更可訓練作詩能力,寫得好,受人稱讚,寫不好,人們也不會拿年僅十七歲的她跟張耒比來嘲笑。

詩中引了「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這個不合史實的故事,應該是李清照對朝臣相互傾軋,一些前輩隨蘇軾反對變法而受迫害等有感而發,所以要在朝為官者像「子儀光弼不自猜」。年紀輕輕就能有如此想法,實屬難能可貴,也因著這首詩彰顯其詩名。

2.〈烏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四十六歲之作,也叫〈夏日絕句〉。

3.〈詠史〉:

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4.〈上樞密韓公〉:

詩前有序:「紹興癸丑五月,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使虜,通兩宮也。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家世淪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又貧病,但神明未衰落,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以待採詩者云。」

詩云:

三年夏六月,天子視朝久。凝旒望南雲,垂衣思北狩,
如聞帝若曰:岳牧與群后。賢寧無半千,運已過陽九。
勿勒燕然銘,勿種金城柳。豈無純孝臣,識此霜露悲?
何必羹捨肉,便可車載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塵泥。
誰當可將命,幣厚詞益卑。四岳僉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為百夫特,行足萬人師。
嘉祐與建中,為政有皋夔。匈奴畏王商,土蕃尊子儀。
夷狄已破膽,將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辭難,此亦何等時!家人安足謀,妻子不必辭。
願奉天地靈,願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
單于定稽顙,侍子當來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請纓。
或取犬馬血,與結天地盟。

5.〈上工部尚書胡公〉:

胡公清德人所難,謀同德協心志安。
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降后土濕,雨勢未回風勢急。
車聲轔轔馬蕭蕭,壯士懦夫俱感泣,
閭閻嫠婦亦何知?瀝血投書干記室。
夷虜從來性虎狠,不虞預備庸何傷。
衷甲昔時聞楚幕。乘城前日記平涼。
葵丘踐土非荒城,勿輕談士棄儒生。
露布詞成馬猶倚,崤函關出雞未鳴。
巧匠何曾棄樗櫟?芻蕘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信息。
靈光雖在應蕭蕭,草中翁仲今何若?
遺民豈尚種桑麻?殘虜如聞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
當時稷下縱談時,猶記人揮汗如雨。
子孫南渡今幾年,漂流遂與流人伍。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壤土。
想見皇華過二京,壺漿夾道萬人迎。
連昌宮裏桃應在,華萼樓頭鵲定驚。
但說帝心憐赤子,須知天意念蒼生。
聖君大信明如日,長亂何須在屢盟!

(二) 抒發現實——

1.〈曉夢〉:

曉夢隨疏鐘,飄然躋雲霞。
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
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時棗如瓜。
翩翩座上客,意妙語亦佳。
嘲辭鬥詭辯,活火分新茶。
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
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譁。
心知不可見,念念猶諮嗟。

2.〈感懷〉:

詩前有序:「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萊。獨坐一室,平生所見,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禮韻》,因信手開之,約以所開為韻作詩,偶得「子」字,因以為韻,作《感懷》詩云。」

詩曰:

寒窗敗几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
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
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
靜中我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詩序已提到作此詩的時間——宣和三年(1121)八月十日,先前趙明誠知萊州,李清照是後來才到,可是接下來的生活卻不如意,從這首詩即可看出,把自己以「可憐」來形容,就像當年的袁術(公路)那般失意寥落。

3.〈分得知字〉:

學詩三十年,緘口不求知。
誰遣好奇士,相逢說項斯。

這是李清照於建炎二年(1128)四十五歲時之作。一看就是表達懷才不遇的心情。

4.〈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
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


這是李清照在四十七歲那年春天,回憶過往作的詩。題作「偶成」,大抵不是經過長期構思、絞盡腦汁,應屬於不經意而發,但不是無病呻吟,必為有所感觸,「觸於物而感于內,情愫流溢於肺腑」,才會表現出來,而成為詩。

全詩前半段具體地寫過去,後半段抽象地寫現在;前者點出時間,也描述夫妻倆於月下甜蜜地賞花賦詩;後者的「渾」、「相似」、「似」都是那麼地不確定、虛無縹緲。不過,在這種虛實對比中,益發顯現妻子思念丈夫的深情。

5.〈春殘〉:

春殘何事苦思鄉,病裏梳頭恨髮長。
梁燕語多終日在,薔薇風細一簾香。


又過了兩年,又到了春天,然而此時李清照的思緒已不同,心情從悼亡夫轉為思故鄉,但仍是愁苦的。要附加說明,李清照在創作前期,詩、詞的分野是很清楚的,那時的詩幾乎是關係到國家、政治,到中年於萊州作〈感懷〉,便把兒女私情作硬化處理,愈到後期,詩、詞愈相近,以致被認為「以詞語入詩」

6.〈夜發嚴灘〉:

巨艦祇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
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

紹興四年(1134),時局仍然危亂,李清照為避難金華,途中過嚴灘,嚴灘在浙江桐廬富春江畔,相傳為東漢嚴光釣魚處,又富春山上有東西兩台,傳是嚴光釣魚台。行經此地,李清照於是有感而發,乃作此詩。

7.〈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紹興五年(1135)春夏之交,五十二歲的李清照仍居於金華,某日遊八詠樓,極目遠眺,「三千里」、「十四州」盡收眼底,她所關注的是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浙東重鎮的形勢,也感慨江山之難守。「八詠樓」原名「玄暢樓」,南朝齊詩人沈約任東陽(今浙江金華)太守期間,為此寫有總題為〈八詠〉的八首詩於此樓壁,後人因而改為八詠樓。沈約想當宰輔,可是不被朝廷重用,這〈八詠〉詩,也多寓己不得志;但李清照的感慨不是為個人得失,而是抒發亟望復國的江山之愁,像這樣大好的河山,很可能會落入敵手,想到這裡,當然冀求國家富強起來,卑顏屈膝只會使金人更貪得無饜,家國更沒有保障,所以才會寫「江山留與後人愁」。李清照寫這首詩,以「風流」來狀物,是用擬人法使八詠樓氣態非凡,令人心神嚮往,將其氣派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來,以樂景寫哀情,乃為了指斥、譏諷南宋朝廷不惜土地、放棄美好江山。

永遇樂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賞析:
元宵。南宋首都杭州。金色的太陽緩緩西下,灰色的雲層漸漸合攏。每逢佳節倍思親,詞人又想起已故的丈夫趙明誠。縱然街頭煙柳,笛裏梅花捎來點點春意,也逗不起絲毫遊興。上門邀她觀燈的酒朋詩侶,都被婉言謝絕。最難忘,北宋的汴京。那時她還是閨閣千金,對一年一的元宵佳節特別重視。女伴們相偕觀燈,一個個打扮得整整齊齊,花枝招展。如今呢,形容憔悴,兩鬢染霜,最怕在燈火闌珊的夜裏抛頭露面。唉,不如閉門深坐,聽那些呆兒癡女說說笑笑。

如夢令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
紅日西沉,晚霞映照著溪亭,玩了一天的遊人漸漸歸去,獨有年少的詞人依依不捨,流連忘返。是剛飲過美酒,還是酒意未消?是景色宜人,惹詞人陶醉?她遊玩興盡方駕回舟。湖上嬌豔的荷花向她綻開笑臉,輕柔的晚風推著她的船兒。她情不自禁的蕩起雙槳,往前劃去。劃呀,劃呀,竟不知不覺誤入荷花深處,進也不能,退也不能,怎麼辦?她用足力氣,驀然間響起一陣撲簌簌的聲音,原來沙灘上的沙鷗和鷺被她驚飛了。

點絳唇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賞析:
春日,清晨,花園內。綠楊掩映著秋千架,架上繩縈還在悠悠地晃動。年輕的女詞人剛剛蕩完秋千,兩手有氣無力,懶懶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滲透著薄薄的羅衣。花與人相襯,顯得格外的嬌美。驀然間,進來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連金釵也滑落下來。客人是誰?詞中未作正面描寫,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風度翩翩的少年。詞人走到門口,又強按心頭的激動,回眸偷覷那位客人的丰姿。為了掩飾自己的失態,她嗅著青梅,邊嗅邊看,嬌羞怯怯,昵人無那。

武陵春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賞析:
此詞寫于作者晚年避難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金與偽齊合兵南犯以後。其時,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因而詞情極為悲苦。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評曰:“悲深婉篤,猶令人感伉儷之重。”

鳳凰臺上憶吹簫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賞析:
一般寫離情,總是著重寫別時如何難捨難分,此詞則截取別前別後的兩個橫斷面。別前詞人神情慵怠,懶於梳妝,表達了害怕離別的心態。中間進行大幅度跳躍,過渡到別後。此時丈夫趙明誠遠去,詞人被重重煙霧所封鎖,天天倚樓凝望樓前流水,覺得流水也對她的離別表示同情和憐憫。

念奴嬌•春情

念奴嬌•春情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
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欄幹慵倚。
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賞析:

在丈夫趙明誠出仕在外的一個春天,風雨連綿,陰晴不定,詞人獨守深閨,離情萬種。她欲飲酒賦詩,又怕招來閒愁;欲寄萬千心事,又恐傳遞無人;欲倚欄遠,又覺嬌慵無力;欲擁衾獨臥,又感被冷香銷。

一剪梅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注:玉簟(dian)秋:指時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賞析:
此詞最精彩的是歇拍:“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相比起來,范詞較平實,李詞較靈活,她以“眉頭:、”心頭“對舉,以”才下“、”卻上相應,便形成一條動盪起伏的感情流波。然而紅花需有綠葉相扶,沒有前文的鋪墊烘托,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

聲聲慢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①。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者次第,②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①將息:休養。②者次第:這許多情況。

賞析:
這首詞層次清晰,語意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既控訴了金朝統治者發動掠奪戰爭造成的災難。又對南宋五朝的偏安政策有所遣責,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漁家傲

漁家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賞析:

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記夢”。從詞的內容、情調及風格上看,可能是南渡以後的作品。前期,作者的生活美滿,詞中多為愛情的歌頌,離別相思與傷春悲秋的歎息雖時有流露,但情調仍是歡快的,風格是爽朗的。南渡以後的情況則有所不同了。作者經歷了靖康之亂,她舉家南逃,備嘗家破人亡與顛沛流離之苦。無疑,她的生活面擴大了,閱歷加深了,作品的內容也較前期豐富了。很明顯,貫穿這一時期詞創作的主線是家國淪亡與個人不幸遭遇的哀歎。早期明快、爽朗的情調已經消失,而代之以濃厚的感傷情緒。但是,這首《漁家傲》卻與作者一貫的詞風有所不同。它借助幹夢境的描述,創造出一個幻想中的神話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熱情、對自由的嚮往和對光明的追求。作者在夢中橫渡天河,直入天宮,並大膽地向天帝傾訴自己的不幸,強烈要求擺脫“路長”與“日暮”的困苦境地,然後象鵬鳥一樣,磅礴九天,或者駕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駛向理想中的仙境。這首詞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詞風豪邁奔放,很近似蘇軾、辛棄疾。黃了翁在《家園詞選》中說這首詞“無一毫釵粉氣,自是北宋風格。”可見,李清照的詞風是多樣的。
這首詞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膽而又豐富的想像。作者創造出虛無縹緲的夢境,把天上的銀河與人間的河流聯繫起來,把閃爍的星群想像成為掛滿篷帆的航船。作者正是乘坐這艘“飛船”駛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這的確是“穿天心,出地腑”的神來之筆。這樣的詞筆出自李清照,確實是“驚人”的。
這首詞具有闊大而又豪邁的氣度。詞中闊大的形象、闊大的志願、出自闊大的胸懷。一個漂零無依的女詞人竟渴望借助萬里鵬風把自己映入神仙般的奇異世界。這奇異的神仙世界是詞人理想與精神寄託之所在。詞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鬱頓挫,這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終於使這首《漁家傲》成為《漱玉集》中獨具特色的詞篇。

醉花陰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後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

上片與秋涼情景。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雲愁永晝。”這“薄霧濃雲”不僅佈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瑞腦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淒寂。次三句從夜間著筆,先點明節令:“佳節又重陽”。隨之,又從“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徵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下片寫重九感懷。首二句寫重九賞菊飲酒。古人在舊曆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後”,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間的關係來說,這下片寫的是結果。
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於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範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說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後,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並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裏卻無往而不在。這是透過一層的寫法。
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詞中還適當地運用了烘雲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並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采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裏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裏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詞中多此一層轉折,吟味時多一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一層。設問手法也是詞中值得注意的藝術特點之一。明茅映在《詞的》中說:人們“但知傳誦結語(指“人比黃花瘦”句),不知妙處全在‘莫道不消魂’。”這話是很有見地的。“莫道”一句,實際上可以與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帶有反詰與激問的成分。元伊士珍《琅環記》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明》詞函致趙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城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論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體驗得了的;他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技巧,也不是一般詞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詞裏出現的那種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閨閣美人形象,也正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因為這一形象是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階層的產物。

如夢令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裏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捲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捲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於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並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敍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後,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後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像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便於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裏。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捲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淒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這段評語有助於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2007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到底李清照的一生是如何過的呢?

李清照年表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明水。其父李格非,北宋文章名流。其母王氏,狀元王拱辰孫女,亦善文。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李清照2歲,居明水。是年三月,神宗崩,哲宗繼位。是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為已故“同裡人”、明水西三裡之廉家坡著名隱士廉複撰《廉先生序》(道光《章丘縣志‧金石志》)。
宋哲宗元右元年(1086年)李清照3歲,居明水。李格非官太學錄。
宋哲宗元右四年(1089年)李清照6歲,隨父母居京師。李格非官太學正,得屋于汴京經衢之西,名其堂曰“有竹”。
宋哲宗元右六年(1091年)李清照8歲。李格非官太學博士。是年十月庚午,哲宋幸太學。十二月,李格非奉命撰文記哲宋幸太學君臣唱和始末。年末,李格非作館職。
宋哲宗元右七年(1092年)李清照9歲。是年正月十四日,李格非撰《哲宗幸太學君臣唱和詩》碑文成。
宋哲宗元右八年(1093年)李清照10歲。正月甲申,蔡確死于貶所,李格非有詩挽之。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李清照11歲。是年,章淳為相,請編《元右諸臣章疏》,召李格非為檢討,不就,遂被降職通判廣信軍(今河北徐水遂城西)。
宋哲宗紹聖二年(1100年)李清照17歲。正月乙卯,哲宗死,弟趙佶立,是為徽宗。李格非為禮部員外郎。是年,李清照得見《讀中興頌碑》詩,后曾作詩和之。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是年,李清照與趙明誠在汴京成婚。趙明誠21歲,尚在太學作學生。是年,李格非仍為禮部員外郎,趙挺之為吏部侍郎。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李清照19歲。趙明誠在太學。是年六月,趙挺之為尚書右丞,八月進尚書左丞。是年,李格非被列元右黨籍,“時提點京東路刑獄,以黨籍罷”。根據元右黨人“不得在京差遣”的規定,李格非攜妻婦回原籍明水。李清照上詩趙挺之救父,有︰“何況人間父子情”句,“識者哀之”。(張炎《洛陽名園記》)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李清照20歲。四月,趙挺之除中書侍郎。九月庚寅詔禁元右黨人子弟居京;辛巳,詔︰“宗室不得與元右奸黨子孫為婚姻,內已定未過禮者並改正。”據此,李清照被遣離京,回原籍。
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李清照21歲。李清照為黨禍鬆緊所左右,時歸原籍,時返汴京。九月,趙挺之自右光祿大夫、中書侍郎除門下侍郎。
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李清照22歲。三月,趙挺之除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六月,趙挺之為避蔡京嫉,引疾乞罷右仆射。十月,趙明誠授鴻臚少卿。大概于是年或翌年李清照獻詩趙挺之有雲︰“炙手可熱心可寒”。
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李清照23歲。正月,毀《元右黨人碑》,除一切黨人之禁,李格非等“並令吏部與監廟差遣”。二月,蔡京罷相。趙挺之以特進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李清照由原籍返汴京。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李清照24歲。正月,蔡京複相。三月,趙挺之卒后,遭蔡京誣陷。七月,趙挺之被追所贈司徒,落觀文殿大學士。家屬、親戚在京者受株連,趙明誠兄弟被捕置獄。因“皆無實事”,獄具。但難以繼續居于京師。是年或下年伊芳始,趙明誠母郭氏率子女、媳婦移家青州。
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李清照25歲,居青州。清照命其室曰“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與趙明誠讀書、斗茶,琴書自娛,心情舒暢,甘心終老是鄉。趙明誠撰《金石錄》,李清照“筆削其間”。
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李清照26歲,居青州。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李清照28歲,居青州。九月,趙明誠、李清照題名“雲巢石“。據清人王志修詩自注,”石高五尺,玲瓏透割,上有‘雲巢’二篆書,其下小磨崖刻‘辛卯九月,德父、易安同記。’現置敝居仍園竹中。”(該石題記,后人多認為系附庸風雅者所偽造。真偽尚待考訂,姑系于此。)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清照29歲,居青州。是年,趙明誠兄存誠以秘書少監言訪遺書事,思誠亦當起複。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李清照31歲,居青州。是年,張耒卒。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李清照32歲,居青州。是年,周邦彥提舉大晟樂府。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李清照33歲,居青州。收書既多,“于是幾案羅列,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金石錄后序》)趙明誠于歸來堂再閱《集古序》。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李清照34歲,居青州。九月十日,河間劉支為趙明誠《金石錄》前三十卷作序,題《金石錄‧后序》。前此趙明誠自己曾作《金石錄‧序》。
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李清照35歲,居青州。仲冬廿六夜,趙明誠再觀《集古錄》。
宋徽宗宣和元年至宣和二年(1119─1120年)李清照36歲至37歲,居青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歲。春,李清照居青州。是年,明誠知萊州。秋,清照自青州赴萊州。途經昌樂,作《蝶戀花》詞,題為《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八月十日,李清照到萊,作《感懷》詩。是年,周邦彥卒。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李清照39歲,居萊州。趙明誠守萊州期間,在城南天柱山、雲峰山。先后得北魏鄭羲上、下碑。除日,趙明誠重現所題歐陽修《集古好‧跋尾》舊跡,又題雲︰“壬寅歲除日,于東萊郡宴堂重現舊題,不覺悵然,時年四十有三矣。”
宋徵宗宣和五年(1123年)李清照40歲,居萊州。正月八日(初七),李清照與趙明誠在萊州靜治堂共同輯集整理《金石錄》且裝卷初就。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李清照42歲。趙明誠守淄州。夏,趙明誠于淄川邢氏之村得白居易書《楞嚴經》與李清照共賞。是年,金丘大舉南侵。十二月,徽宗詔太子嗣位,是為欽宗。
宋徽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歲。趙明誠守淄州。是年冬,金軍破東京。
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歲。三月,趙明誠奔喪南下。四月,金這俘徽宗、欽宗北去,北宋亡。五月,康王趙構即位于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為高宗,南宋開始。八月,趙明誠起知江寧府,兼江東經製副使。是年冬,李清照“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淮,又渡江”,于翌年春天“至建康(江寧)”。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李清照45歲。趙明誠守江寧。春,李清照至江寧。是年,李清照有詩刺宋室君臣逃跑偷安雲︰“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又雲︰“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俞正己《詩說雋永》)李清照“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周軍《清波雜誌》)當亦在此年。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46歲。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三月,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舟過烏江縣,李清照作絕句吊項羽。五月,至池陽,趙明誠被旨知湖州,遂安家于池陽。李清照留此,趙明誠獨赴召,“途中奔馳,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痞”(《金石錄后序》)。七月末,李清照得到趙明誠臥病的消息,遂解舟,一日夜行三百裡趕往建康探視。八月十八日,趙明誠卒于建康。李清照撰祭文悼念趙明誠。葬畢趙明誠,李清照大病。事勢日迫,遣人將行李送往時任丘部侍郎、從衛太后在洪州的趙明誠妹婿李擢處。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李清照寄存于洪州的文物散為雲煙。時李清照之弟李亢任敕局刪定官,李清照欲依之。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李清照47歲。自上年就傳有密論列明誠者,有所謂“玉壺頒金”之語,李清照被迫以所有古銅器等物追隨帝蹤,希圖投進。先后經越州、明州、奉化、嵊縣、台州,自黃岩僱舟入海。是年正月,至章安鎮。二月,隨御舟至溫州后或者有經三山(福州)往泉州之想,故有《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之作。九月,金人立劉豫為“齊帝”。李清照賦《詠史》詩諷之。詩雲︰“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朱熹《游藝論》)十一月,朝廷放百官。十二月,李清照往衢州。
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李清照48歲。三月,李清照赴越州,卜居土民鐘氏宅。臥榻之下五簏文物被穴壁盜去。后知盡為吳說轉運使賤價得之。是年,李清照弟宣義郎李亢轉一官。
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李清照49歲。正月,高宗至臨安,李清照隨后赴臨安。三月,張九成中進士第一,對策有“桂子飄香”之悟。清照作一聯嘲之︰“露花倒影柳三變,桂子飄香張九成。”是年,清照再嫁張汝舟,旋又離異。
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李清照50歲,居臨安。五月,尚書吏部侍郎肖冑為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充大金軍前奉表通問使;給事中胡松年試工部尚書,充副使。李清照作古詩、律詩各一首以送之。
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李清照51歲。八月,李清照作《金石錄后序》,悼舊物之不存,傷遭遇之不平。十月,李清照避亂赴金華,卜居陳氏第。十月二十四日,作《打馬圖經》。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李清照52歲。春及初夏,仍居金華,並于此地作《武陵春》詞和《題八詠樓》詩。是年內,李清照由金華返臨安途中,又親睹嚴子陵垂釣處,因作《釣台》詩。  
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李清照55歲。三月十五日,張炎序李格非《洛陽名園記》。序中述李清照上詩救父事。是年,秦檜複相,力主和議。
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李清照57歲。五月十一日,辛棄疾生。辛棄疾后成豪放詞之首,曾作《丑奴兒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詞。是年,朱弁作《風月堂詩話》成。卷上記︰“晁無咎多對士大夫稱之。如‘詩情如夜鵲,三繞未能安’,‘少陵也自可憐人,更待來年試春草’之句,頗膾人口”。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李清照58歲。五月,謝及《四六談麈》成。卷一記有李清照《祭趙湖州文》斷句。十一月,宋金和議成。十二月,岳飛被殺。
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李清照60歲。立春,李清照撰《貴妃閣春貼子詞》。四月,李清照在臨安,撰《端午貼子詞》。是年內,李清照表上趙明誠《金石錄》于朝。
宋高宗紹興十五年(1145年)李清照62歲。四月十四日,將《觀音感京戲錄一百事》示戶部邊知白。
宋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年)李清照63歲。正月十五日,曾造《樂府雅詞》成。是書收他清照詞23首。八月中秋,姚宏重校《戰國策》,載李格非《書戰國策后》。
宋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年)李清照64歲。李清照仍居臨安,嘗懷京洛舊事。《永遇樂》(落日熔金)詞,作于是年或稍后。
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李清照65歲。是年,胡仔《苕溪漁叢話》前集成。其卷六十《麗人雜記》條苕溪漁隱曰︰“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小詞雲︰‘昨夜雨疏風驟……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此語甚新。又九日詞雲︰‘帘卷西風,人似黃花瘦。’此語亦婦人所難到也。”並載有李清照再適張汝舟事。是書后集卷三十三又載李清照作《詞論》事。   宋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年)李清照66歲。三月,王灼《碧雞漫志》成,卷二謂清照“再嫁某氏,訟而離之”。
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年)李清照67歲。是年或上年,李清照攜所藏米友仁(米芾子),求作跋。
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72歲。李清照欲以其學傳孫氏女,孫氏謝不可。
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李清照卒于是年或是年以後,享年至少73歲。